體壇周報全媒體原創
本周末,日本足球的次級聯賽J2聯賽就將迎來收官戰。聯想到中甲聯賽末輪出現的諸如貴州恒豐與長春亞泰這樣的升級球隊集體輸球的怪現象,J2聯賽的升級會不會也有這種現象呢?答案是,有!
J2聯賽的升級規則更改過多次,現在的規則是從2018年開始使用的。和中甲不同,J2的規則規定,聯賽前兩名將直接升級到J1,第3-6名進行升級附加賽,勝者將與J1的倒數第三名進行升降級決賽,勝者進入J1,負者留在J2。
截止最后一輪之前,上賽季降級到J2的柏太陽神已經以絕對優勢獲得第一成功直升,而76分的橫濱FC(擁有三浦知良和中村俊輔)和74分的大宮松鼠將競爭第二個直升的名額,最終積分落后者,將參加慘烈的升級附加賽。目前可以爭奪升級附加賽資格的球隊,除了現在排在第三位的大宮外,還有山形山神、德島漩渦、甲府風林、京都不死鳥和水戶蜀葵5隊。此外,65分的岡山綠雉理論上也有可能,但他們的凈勝球只有3個,而其他球隊至少都有15個以上,因此實際上已經退出爭奪。
好了,形勢就是這樣。那么特殊在哪兒呢?
聯賽執照交付年審制度
隨著日本足球踏入世界級強隊的水準,J聯賽也越發規范化、國際化。2012年,J聯盟正式引入了聯賽執照準入交付年審的政策機制,硬件條件不達標的球隊不具備升級資格。
這一制度的誕生再次令J聯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由之而影響到了升降級的一系列連鎖反應。硬件條件當中包含了許多球隊建設方面的內容,其中最為重要、或者說影響最大的因素,就是球場容量和不可連續3年報表赤字的政策。
J聯盟規定,擁有J1執照的各支球隊的主場必須要有15000個座位以上,僅這一條就可以難住J2的數支球隊。而這些球隊有時候還頗具戰斗力,能夠打出3-6名左右的排位,比如2014年不具備升級資格的北九州排名第5,2018年不具備升級資格的町田排名第4。但是,J聯盟之前并未制定遞補的條款,因此最終這兩年只有3隊參加升級附加賽,這樣的規則對于排名靠后一些且具有J1資質的球隊是極其不公平的,這才讓J聯盟修訂了執照交付的增補規定:球場容量不夠的球隊5年內能建造出新體育場是可以升級的,如果造不出球場再降回來。
放寬到如此程度,確實有些亡羊補牢的意思,如果這一規則早點修訂,恐怕2014年排名第5的北九州就不用降級了。2014年北九州打出了J2第5的好成績,卻由于體育場不達標喪失升級附加賽資格,于是2015賽季他們砸鍋賣鐵不顧一切地要在2年內修建完新球場。但他們太過于急躁了,縱觀國際足壇,重金修建球場的俱樂部,即便是阿森納都會變得一蹶不振,更何況北九州這種小球隊。2016賽季,他們的新球場眼看就要修建完畢,但卻因為俱樂部入不敷出導致大量主力出走,成績一落千丈最終反而降級到了J3。
此外,本賽季目前排名第7位的水戶蜀葵也是一支奇葩的球隊。水戶俱樂部地處茨城縣,而大名鼎鼎的鹿島就是茨城縣的頭牌球隊,可想而知水戶只能在夾縫中生存。水戶的KS體育場可容納的觀眾數不足10152人,一直都達不到15000人的準入標準,每一年都是在J2渾渾噩噩混混日子。但新政策的引入,也讓他們有資格獲得5年修建新球場的附帶條件升級資格。
然而,水戶的財政也是J2中最差的,上賽季他們總收入只有6.21億日元,甚至比降級的贊岐烏冬還要少,根本就不可能建造什么新球場,就連訓練基地的設施也是整個J2聯賽22個俱樂部中最差的,就算有錢他們其實也更該改造一下訓練場。但即便這樣,水戶俱樂部在申報J聯賽執照的材料里卻走出一招妙棋——他們報了兩座球場做兩手準備,一個球場就是他們現在的主場KS體育場,另一個球場是茨城縣立笠園體育公園。
笠園體育公園的觀眾容量是22000人,遠超于J1準入標準的15000人,理論上水戶已經達到了準入,但妙就妙在茨城縣立笠園體育公園體育場的歸屬。這里是縣立體育公園,是供茨城縣普通居民使用的體育鍛煉場所,歸屬于茨城縣政府,水戶俱樂部想征用絕非易事。鹿島鹿角在J聯賽創立前,以及02世界杯之前主場改建時也只是暫時征用過,但茨城縣看起來并沒有想讓體育公園變成職業聯賽的球場。連鹿島這種大佬球隊都無法搞定,又哪里輪得到水戶?但是,既然水戶敢上報,一旦他們成績足夠,就意味著至少他們有資格沖擊J1。
以往水戶成績差的時候,可能壓根兒不會有此煩惱。但現在不一樣了,他們與升級附加賽區僅有1分差距,到了俱樂部需要抉擇的時候,而對手也絕對不可能輕視這支球隊,絕對不能還將他們想象為“沒有J1準入資格”的球隊。但水戶也具有了自己的“資本”,比如他們在倒數第二輪,在位列升級附加賽區之時,卻輸給了急需3分就可以基本保級的鹿兒島!而最后一輪,他們將迎戰岡山綠雉,態度又會如何?
沖上J1就是降級的前兆?
此外,J聯盟還有另一大影響深遠的政策——3年赤字勒令降級的“死命令”。雖說是“死命令”,但恐怕都是對小球隊而言的。像神戶勝利船、橫濱水手這些有著大企業后臺的球隊,其實每年都是虧得血淋淋的,但他們卻從沒有降級危險,因為他們可以靠后臺企業注資的方式去完成最后季末決算,瞬間轉赤字為黑字。
但諸如水戶這樣的小球隊,哪來那么多從天而降的資金,想要躲過赤字,唯有緊縮銀根,一旦赤字就需要通過眾籌來募集資金,福岡黃蜂、大分三神等球隊都曾通過球迷們和當地企業的援助才逃過一劫。如果連這條路都走不通,那只有通過虛報了,愛媛曾發生過通過虛報財政報表然后將此過錯推到個人身上的無恥行徑。
J2絕大多數球隊的收益,與那些在J1長期生存的球隊根本無法相提并論,上文說過,水戶2018年的年收入為6.21億日元,還不如J1最高的神戶96.66億的零頭多。在連續赤字要降級的規則限制下,意味著投入不能大于收益,沒有神戶級別的后臺,J1和J2球隊之間的投入只會越拉越大。
而且,J2大多數球隊的知名度停留在縣、市級別,也就是說他們頂多算是“縣民們”的球隊,何況水戶怎么能和茨城縣的老大鹿島競爭?因此他們的球迷基本也就停留在了茨城縣的水戶市。水戶市的總人口只有60多萬,球迷基礎擺在那里,就算他們真的去沖擊J1,恐怕也要考慮“前車之鑒”——德島漩渦。
2013賽季德島排名J2第六,結果卻在升級附加賽創造了逆襲奇跡歷史首次進軍J1,結果2014賽季就創下了14分的J聯賽史上最低積分紀錄,恥辱地回到了J2。就算是踢J1聯賽的那一年,德島的觀眾人數只不過平均每場8000人,和他們在J2時相差無幾。踢上J1,意味著各個方面的要求就會增加,期望也會增加,但對于這些小球隊來說,引進有名氣的球員、增加球迷數量、振興球市,投入越多就越有讓俱樂部虧損的危險。所以德島在升級過把癮之后,近年來升級的欲望也不再強烈。今年雖然他們暫時還處在升級附加賽區,但倒數第三輪時,球隊主場面對升級對手橫濱FC竟然直接送上3分,令人不能理解。即便他們最后留在附加賽區,恐怕也未必就想要升級。
文/基動戰士皮蛋